评论观点 Comment

陕西炕头石狮风格成熟期之比较

2018-11-16

​内容摘要:陕西炕头石狮不仅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独具特征的艺术类型。长期以来,在美术学中,对于它的研究相对薄弱,迄今未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亦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本文针对陕西炕头石狮艺术不同的流布区域及造型各异的类型遗存,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期和比较研究,初步揭示出了陕西炕头石狮的造型本质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炕头狮、图像学

陕西炕头石狮艺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炕头石狮是流传在黄河中上游的雕塑艺术品,因缺乏文字记载故此年代不得而知,从分布区域、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比较研究得知,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以后与黄土文化的“长命锁”习俗密切相关,民间视为孩童“祈求平安、富贵长命”的拴娃石和守护神,又是纳福迎祥、镇邪扶正的镇宅祥瑞之物。同时还具有中国传统宗教与民间神的基因,被喻为民间宗教传播的使者和灶王神的延展者。陕西炕头石狮艺术是民族民间文化和中国美术的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类型,是中国人艺术文化观念的一种特殊方式。

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而至成熟风格期,其艺术风格是显著的,也同样各具特色。是继承借鉴与创造革新的传承关系,正如,人们自己创造自已的历史,但是它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一时期,艺匠们凭借熟练的技艺,都颇注意追求镌刻风格和雕塑的视觉效果,装饰化与世俗化成为了该时期重要的雕刻风格形式。炕头石狮艺术风格是艺匠用雕塑艺术形式概括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体现着与创造者生活理想相联系的审美理想。在这种意义上,艺术有时比记录的历史更加接近历史的本质。陕西炕头石狮艺术发展史在不同的时期条件下,成为了所处时代人们的心灵史。这一时期艺术遗存数目繁多、手法异样,突出强调实用与审美相结合,质朴明快,充满生活气息,并多有独创性栩栩有生气。

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的风格成熟期亦具有主体风格的共同点,大致为以下六个方面:

1.炕头石狮艺术题材由单体形式丰富为组合构成形式;

2.狮子的造型更具写实化与拟人化特征;

3.神话的注入使部分炕头石狮呈现口噙石球的动态样式;

4.炕头石狮的风格表现具有一定的程式化模式;

5.炕头石狮的装饰表现手法繁缛艺巧;

6.台座类型显现须弥样式装饰纹样赋予人文化。

在对陕西炕头石狮艺术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考察中,根据不同区域所呈现的艺术风格及特征,我们初步认为:陕西炕头石狮艺术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艺术圈,即关中艺术圈、陕北艺术圈。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及文化整合在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学术文化区域和发展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因而各个区域的艺术所呈现出的面貌和文化性质也不尽相同。关中艺术圈是黄土文化最为典型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是该区的文化源地,其文化艺术现象能够深刻地影响区域内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并随着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展。因此,黄土文化中心对文化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关中地区自宋代以前直是黄土文化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其发达程度远远超出了周边地区,并对周边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陕北艺术圈是指以黄土高原区域文化为基础而缔造的艺术,它代表着具有浓厚游牧文化特征的黄土文化。这两个艺术圈共同构成了陕西炕头石狮艺术多元一体的艺术面貌。我们指出:划分出不同的艺术圈并指出它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其目的是在共性的基础上,比较和探讨不同区域艺术所呈现出相对典型的艺术风格。这种不同的文化特质正是构成陕西炕头石狮多元体艺术面貌的重要成因。现列表叙述之:

总之,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的风格分期意味着一种艺术性地看待不同时代民间美术风格、样式的方法。依据这种看法,炕头石狮艺术之所以按特定时代或民族在整体上划分为不同的风格和感知方式,是为了在相互关照中造就一种差异性的艺术整体。因此,探讨某一时期或民族美术的“风格特征”,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或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的所有作品都毫无例外地遵循这一“风格特征”,而是以一种相对概括和抽象的方式为我们提供在不同时代或艺术风格和样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依据,对这种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关注,便构成了一种美术史的眼光。

陕西炕头石狮延展了民间艺术的表现领域,呈现了多义并存的社会生活和民众功利性为目的的精神世界。在造型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则是民众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反映,是精神的同时兼有物质的特性。民间艺匠始终追求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善于选择极具代表性的物象造型。同时,他们还注重在众多别样的形象中,以自身独特的审美感觉归纳集中典型的石狮要素,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态环境中普遍和规律性的物象。经过他们率直、自由式的分解构成后,创造了巧妙意趣的艺术形象,其艺术风格富有张力,更稚拙,更明朗,也清新。它借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形式映射出人们追求完美生活的吉祥观念。

区域类别关中地区陕北地区石质属性系青石岩类,为灰赭.灰黑色,石质细腻、坚硬耐磨。系粗砂岩、片岩类,为灰黄、灰青色,石质粗糙、疏松、质软。造型风格炕头石狮整体造型继前期以来,基本保持原有的样式,主要以外圆内方的构图法,造型雕造更为写实、准确,同时也能表现其肌肉起伏,头部与整体比例逐渐协调,串铃、瓔珞与绶带分别显现在石狮胸部与口部造型之上,并且口含石球。鬣毛作较规整的螺旋状.爪部已区别开来,颈下鬣毛长且卷曲与胸前串铃、璎珞相连接构成,前肢经镂空雕刻已完全独立出来。侧面整体造型变化不大,后肢弯曲而立,背面整体造型浑整统一。整体造型采取外方内圆的构图法,造型雕造更加写实与世俗化,头部与整体比例2:1,眼、口部极力夸大占头部一半以上,正所谓:“+斤狮子九斤头,剩下一斤净骨头”的创作口诀,石狮造型头大腰细、尾大卷背、环眼方口,口含石球,眉骨突出,叶耳抿扬,四肢粗短、鬣毛螺卷,足踏绣球,局部装饰也以串铃、璎珞与绶带为构成要素.点缀丰富着石狮造型,侧面整体造型还岀现了站立且上拱的造型,也有伏螭俯首的动态样式,其造型动态可掬,生动传神。表现形式圆雕、镂雕与线刻彩绘圆雕、镂雕与线刻彩绘镌刻技法继承前期的雕刻作法以外,主要采用直平刀法,程式化地雕凿与阴刻,某些作品还留存有磨光精作的痕迹,在此时期的石狮造型上,对眼、口、尾等处还施以彩绘,以红、黄、绿色居多。除传统浮雕、圆雕技法之外,主要以圆刀法表现细部各方面,并且出现了一侧锐利、一侧圆浑的凹进圆刀线刻,技法上不止用镌刻来表现作品的细节,同时也依据审美意趣对眼、口或整体施以彩绘,还进一步描绘更为精细的图案纹样,以红、黄、绿、黑色为主。装饰手法鬣毛装饰样式繁多,除直梳式外,还存在向心构成的卷曲式与自由式等,特是剔地稳起的螺旋状发鬣每行按四个排列,共三行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构图法,技艺精美,数目繁多,璎珞等细部纹饰表现以阴线刻画出来,鬣毛在背部由头部沿梁延绵至臀部与尾巴相接,构成了如意云纹.由此呈现出向上弯曲的弧线带状装饰图式,吉祥结等如意纹饰也相继出现。鬣毛装饰或曲或直,也有几何条纹状分布排列。覆盖整个头顶部平面并延续至臀部,呈弧形勾叶状,背部雕凿了绳绕构成的吉祥纹饰图案,如双钱如意、锦上添花等,尾部多以交叉形纹饰向上作散开束状尾,或以弯曲流畅的起伏线条,突现写实的叶片状狮尾,此外头部与臀部还刻有如意纹、回旋纹与花瓣纹等吉祥图案合座出现须弥式样。审美特征作品整体风格特征为创作手法严谨细密,构图样式成熟稳健,装饰技法形式多样,作品风格庄重威严,装饰华美,形象生动。作品整体风格特征为创作手法自由简拙,构图样式意象多维,装饰技法丰富多彩,作品风格新奇别致,玲珑活泼、妙趣横生。时代风格成熟期是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的普及阶段,总的风格为——精细繁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