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点 Comment

一带一路:中国工匠精神的筑梦空间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Dream Weavers of Chinese Craftsmen Spirit

2018-11-16

​内容摘要: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指出当今中国设计的“工匠精神”内化为主体内在动因,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和根本利益;着重讨论“工匠精神”对当代“中国智造”的强大助力;强调“大国工匠”对打造中国品质、重塑中国形象的内在支撑;阐明“一带一路”在新常态下对中国设计“匠心筑梦”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一带一路、品质革命、匠心筑梦

本原:“工匠精神”引领“中国智造”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氛围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提倡“工匠精神”绝非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追寻一份专注坚持的精神信仰,探求一方淡泊名利的高志林泉。精益求精的禀性,不计得失的心性,锲而不舍的韧性,锐意进取的个性,共同铸就“工匠精神”的内涵。然而,内在动因的缺失,导致利益主体难以坚定不移地维系同一性价值体系,尤其是在精神独立、选择多元、差异显著的文化视域下,形成趋同性认知显得更加曲折艰难。因此,当代中国设计的“工匠精神”须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其动力来自利益主体的内在动因、离不开社会化的助力推动,需借助人文环境的群体意识。

《后汉书·马援传》言:“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精神是以情感和意识为载体的理念文化,“工匠精神”的原动力是中国设计薪火相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核心力量来自利益主体的真、善、美。它的“真”是指设计人的恪尽职守、从容严谨与呕心沥血;它的“善”集中体现在设计人对行业的执着热爱、刮摩淬励及淡泊名利;它的“美”表现为设计人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是诸层关系知行合一、践行理论的嘉言懿行。

中国是传统手工业大国,从先秦的《墨子》《周礼考工记》到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首源深流长的工艺美术史诗,跨时空维度,显精神境相,内藉先贤智光,外蕴时代精神,看似朴拙,实则奥义,暗合主体认知与客观世界的相融统一。遗憾的是,当我们回顾曾在人类工艺美术史焕发夺目华彩的青铜、瓷器、丝绸和漆器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当代手工艺生产在追求产能效益和短平快的同时,质量粗糙、品质下滑。以品牌制造业为例,截至2013年,全球范围内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为数最多,有3146家,其次是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中国,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存5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大力推广中国设计中的“工匠精神”,寻求新的发展视角,处理好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首先应从内动力出发。内动力指中国设计“工匠精神”利益主体的内在潜能。主体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内动力从根本上关系到当代中国设计“工匠精神”的时效性,促进主体对中国设计“工匠精神”理论体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是当代中国设计“工匠精神”大众化的能动力。

当今,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中国设计的国际号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却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可以说,正是这种滞后及域外文化的不断涌入为中国设计“走出去”的使命平添了紧迫感。当下,“中国制造”正努力向“中国智造”迈进,必须使中国设计有效转换成文化“巧实力”,使之在现代化进程中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展露中国精神,推动“品质革命”,实现“匠心筑梦”。“中国智造”和“中国制造”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关键技术的创新,人才优势的发挥,重大难关的突破,以及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根据不同需求不断进行新创造,促进“工匠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生发:“大国工匠”带动“品质革命”

2015年“五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介绍了8位分别来自重工业、轻工业、工艺美术业的杰出工匠缔造的行业“神话”,为倡导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成为“中国智造”内在支撑提供了推动力。

品牌塑造的成败取决于彰显主体个性、珍视历史文化、回归主体意识及明确外在认知。任何品牌的发展都需“工匠精神”来提升自身质量,实现生命意义,重塑中国品牌也必须依托“工匠精神”。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形象再塑造的基础在于从中国乃至世界坐标系中寻找自身定位,以积极鲜明的姿态参与新一轮区域竞争。所谓形象定位,是指在分析并调查发展历史及现状基础上,结合自身静态与动态优势、未来发展态势和区际分工,确定出的最具生命力的个性特征。提升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形象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镂心鉥肝、苦心孤诣、精益求精,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产品质量(包括手工艺产品)不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还直接影响国家形象。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制造业品牌的美誉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愈发关系密切。品牌形象不仅成为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和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还是区域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强大助力。品牌是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其美誉度并不等同于知名度,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可以卓见成效、比较容易衡量,而品牌的美誉度则包括各项质素、民众认可、人文精神等,需要有意识地长时间培育和引导。品牌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关系到自身质素、地缘环境及精神内化。中国品牌的形象塑造急需整合提升、优化组合多种内外资源,坐运筹策、设计规划一套系统工程。这其中,“工匠精神”对促进设计繁荣,打造文化品牌,体现国家意识,推动特色发展、提高综合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任何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内核对利益主体全面质素的推升,对于区域文化来说,精神不仅是发展现状的高度概括和精神写照,还是推动其不断扩大的心理动因。“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精髓的集中体现,中国品牌的形象塑造需要凝练一种催人奋发、从表面到内里均显示地域特色的群体精神。“大国工匠”就是这种精神的喻体,也是长盛不衰的动力。“工匠精神”首先需要自我身份的认可,要具备对自身从事行业的热爱与敬畏。如果说“工匠精神”是国家制造的“品牌”,那么“大国工匠”必然包括该国家的文化性格,显示区域文化的“唯一性”和“垄断性”,就其艺术语境而言,具备强烈的可识别性。故而,中国品牌的玉汝于成离不开“工匠精神”的阐扬光大,“工匠精神”的火然泉达少不了中国设计的龙跃云津。因此,塑造中国品牌,除了踵事增华,承嬗离合,发掘自身俱俱丝参的手工艺传统外,还应磨砥刻厉、潜精积思,继承源广流长的“工匠精神”,不断补充拓展、增强完善,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缔造“品质革命”,通过可感知的外在喻体展现特定向度,释放璀璨夺目的光彩。

再造:“一带一路”拓展“匠心筑梦”

当今中国,“一带一路”不仅是商品经济贸易,还涉及多种人类活动,包括海陆交通、国家关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人口迁徙等,领域广泛,内涵丰富。沟通艺术交流,承载文化输出,是坚持中国道路、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建设亚太、亚欧乃至人类命运公共同体的优化发展平台。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提高人才素质、推行科学理念、以特有的智慧境界,设计、凝聚、升华“中国制造”的内在精神品质,使“工匠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一加一大于二”的双向整合效应,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灿烂艺术文脉,促进区域文化和区域艺术间的交流对话,为东西方设计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竞争合作中互促发展,于交融借鉴里协同创新,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为“匠心筑梦”及“品质革命”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每个地缘文化空间创造出的文明成就都离不开外来因素的浸透影响与耳濡目染,各文化区域在承继自身发展基础上,通过文化融通,吸纳借鉴其他区域文化优势,使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挖掘发展优势和潜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其中的文化理念,即被中国称之为“丝路精神”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设计不但能在这种视域下向世界坦诚自身特色及追求,还将在这种精神中洋溢更广泛的主流文化特色。

“一带一路”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所在。21世纪是中国设计础润而雨、重新整合、再次出发的新世纪。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信心也将日益强大。在发展新常态的历史机遇与环境挑战下,中国设计恰好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实施文化战略,让中国设计、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的目光聚焦正在重新崛起的中国。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是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利益主体。“工匠精神”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和根本利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是重塑中国设计的内在支撑。中国的设计制造曾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当代中国设计人肩负的时代使命在于开拓新常态下的设计理念,展现全新的设计语汇。对中国设计人来说,“工匠精神”是助力当今中国迈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轨迹的“助力器”。从自身传统出发,调整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现行秩序中的弊端,努力摆脱两百多年西方的束缚的中国设计,也正在努力向世界发声,证明自己,展示自己,建构属于当代中国人的“新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科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丝绸之路艺术品中的国家意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JZ048)。

朱尽晖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