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刊登西安美院院长朱尽晖专题文章
2024-01-16
编者按:1月15日,《中国美术报》特别邀请朱尽晖院长以《崇德尚艺 大美为真》为题,围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主题讲述西安美院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过程中的相关举措和宝贵经验。文章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层层递进,阐释了西安美院将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与“五名”战略相融合,以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美育发展为己任,遵循新时代美育特点,着力构建以美育美的宏阔格局。
崇德尚艺 大美为真
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对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美育工作的重大意义,为高校做好美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西安美术学院以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美育发展为己任,遵循新时代美育特点,着力构建以美育美的宏阔格局。2021年,西安美术学院正式提出“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战略。此次,《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涉及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恰与西安美术学院深入推进的“五名”战略中的“名生”“名师”“名校”举措相得益彰。
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开幕晚会现场
以美育浸润学生,创新“名生”培养新模式
围绕打造时代“名生”的育人目标,学院以红色美术文化所内含的创新意识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描绘“国之大美”,激励青年学子在艺术创作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旨在培育能够生动传承红色基因、彰显中华美育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名生”。
打造“思政+美术”课程培养模式。基于“信念+美育+融合”的实现路径,设计“思政+美术”通识课、专业课、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各个环节,以价值塑造为引领,将“艺术为人民”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优化专业提升模式。构建“公共课程+通识素质课程+通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创作)课程”五大课程模块,实施“四阶段递进式”培养模式,尤以第一阶段的聚焦价值观、培养审美观为基础。学院《美育引领多元共享的“一制四法”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美育浸润教师,提升“名师”美育素养
深入实施“名师”培育工程,推动形成青年教师成长基地、后备人才孵化基地,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和院系专业方向教研室学术共同体建设,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制定《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做好“艺术思政”教学研究,以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为目标,深度融合教学、实践、科研与美育,实现全方位育人。以“大美·盛德”为宗旨,依托弘美思政网,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平台传播渠道,参与建构美术思政的教学资源库、示范基地、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水平教学体系和高质量育人体系。
以美育浸润学校,以“名校”铸就西部美育高峰
基于“五名”战略之“名校”辐射力,发挥艺术创作为人民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致力于铸就西部美育高峰,助推中国美育高峰。
艺术赋能乡村,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学院首创“以艺术+美育+合作社+社区营建”模式,以“共同富裕·共襄美好”为愿景,搭建中国式艺术乡建模式。连续主办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打造了终南戏剧节、大地生态艺术节、社区艺术项目三大板块,共计开展项目105场,营建20多个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优质文旅IP,融合艺术创作、田野调研与社会实践,将乡村转化为艺术空间和展演现场。“送美术到基层”系列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千余名学生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获得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的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等九项国家级荣誉以及六项国际重要专业奖项,树立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学习样板”。
参与国家工程,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引导全院师生全员关注和参与社会美育,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艺术介入秦创原建设,创设“创研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学院师生先后承担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馆艺术品创作及馆舍新建工程、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陕西彩车等200余个重大项目。参与完成第十四届全运会的各项设计任务,中国-中亚峰会的会标、景观、服装及展陈等设计任务和中国画、雕塑创作任务,完成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设计工作。
未来,西安美术学院将继续对标美育浸润计划,加大美育建设顶层设计,完善美育教育制度,夯实美育课程的渗透性,聚焦美育重大理论研究、乡村助力艺术赋能、美育公教、创研思政、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工作,为开创“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中国美育新气象贡献西美力量。